作为王府世子,朱高炽对燕王十分敬畏,对燕王妃更多的却是濡幕。 自幼,父王就不太喜他,谁让他先天条件比不上两个弟弟? 小胖墩时期的朱高炽也曾为此伤心过,随着年龄渐长,多少也能明白燕王的想法。将心比心,换成他自己,有个完全不像自己的儿子,也未必会喜到哪里去。 理解归理解,心中却总有一处无法释怀。 平里,这种复杂的情一直被抑,在燕王面前,朱高炽愈发的恭敬守礼,私下里却始终憋着一口气。 不良于行,就花更多的时间在读书上,无法骑马上阵,苦练箭术也要证明他有学武的能力。 不得父亲的喜,朱高炽没有气馁,这种不服输的格恰恰像极了朱棣。 没有这种神,洪武帝不会从和尚庙出来走上造反的道路,最终登上皇帝宝座。燕王也不会在削藩的浪中起兵靖难,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把侄子的皇位抢过来。 燕王妃比燕王更早看到了这一点,如果没有她的谆谆教诲和提点,任凭子再好,屡屡被亲生父亲不待见,又被两个弟弟连番挤兑打击,朱高炽不走上反社会的道路也会格扭曲。永乐后的仁宣盛世怕也不会开启。 此次,燕王将北平城的防卫给朱高炽,已从侧面表示出他对朱高炽的改观。 兴奋之余,朱高炽也在苦苦思索,如果自己能早点瘦下来,改变一下形象,是不是就不用被白眼那么多年了? 摇摇头,过去事的想再多也没用,不如今后更加努力。 现如今,北平的危机解除了一大半,城外的朝廷大军已开始撤退,想必是父王已经回师救援。 守住了北平,他的地位会更加稳固,也能进一步获得父亲的喜。 想到这里,朱高炽握紧了拳头,高粱饼子还得继续吃下去,等到孟佥事随军归来,要想个法子把人再要到自己这边来。 此人不仅有才,且行事不拘一格,便是道衍和尚都对他赞誉有加,据说还想收他为徒,这样的人才不笼络,还有什么人值得笼络? 身为王府世子,若是父王靖难成功,他是否也能更上一步? 再仁厚,朱高炽也是皇室子孙,也有对大位的渴望。 燕王妃发现儿子有点走神,以为是因守城太过疲惫,立刻停止口头教育,吩咐朱高炽回去好好休息,另叫人去告诉世子妃一声,世子近的饮食一定要多注意,细着些。 “母妃无需太过费心,儿已习惯进粟米粥和蜀黍饼。且王府开仓放粮,儿更应做出表率。” 燕王妃看着朱高炽,目光中是欣,“我儿果然长进了。” “儿只是尽了本分,当不得母妃夸赞。” 有于朱高炽的“民之心”,燕王妃很快下令,今后王府众人皆以蜀黍粟米为主食,禽不,但严浪费。 燕王妃早就看不惯王府内某些人的铺张浪费,明明吃不了多少,非要摆出个排场。平里就算了,现在是什么时候,容不得任何人再这么做。每的饭食更有定量,敢糟蹋东西?别怪她不讲情面。 在闺中时,燕王妃时常听魏国公讲述早年的艰难生活,吃糠咽菜算是好的,最艰难的时候,连续几天都吃不上一口干粮。 朱高炽的行为引起了燕王妃的回忆,也让燕王妃下了决心,自此,王府自上而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忆苦思甜运动。 习惯了细米面的女眷本吃不下面饼子,可也不敢当面同燕王妃抗议。王爷的三子五女,只有两个女儿非燕王妃所出,还属于“母不详”的那种,在燕王府,除了朱棣本人,燕王妃是绝对的二把手。 谁敢不服?肯定收拾起来没商量。 拿起摆在面前的高粱饼子,试着咬一口,立刻抻着脖子要水,当真是咽不下去。 燕王妃的处理方式也很简单,一顿不吃,饿着。 两顿不吃,继续饿着。 三顿不吃,接着饿。 一连饿了几顿,任谁都受不了。 等到粟米粥送上来,连最小的郡主都是红着眼睛扑上去,三两口吃完,半都不到。 从没想过,原来粟米熬出的粥会这么香! 见识过燕王妃的手腕,再没人敢玩绝食沉默那一套,燕王不在府内,饿死也只能自认倒霉。 燕王妃意了,把高粱饼子泡进粥里,连吃了两大碗。 朱高炽的饭量遗传自谁?还真是不好说。 起先,朱高炽还不明为何只发高粱饼子,如今再看,不得不佩服亲娘的智慧。 按照那个孟佥事的话来说,这就是所谓的漫天要价坐地还钱? 先给出一个绝对承受不了的价钱,然后逐渐抛出饵,让对方心甘情愿的踩进绳套,末了还要恩戴德。 如今的王府不就是这样吗? 没人再埋怨王妃下令大家一起啃高粱饼子,反而对每的粟米粥赞不绝口。 未来的仁宗皇帝深刻领会了坑人的最高境界,随燕王大军向北平进发的孟十二郎,尚且不知自己无意间又给朱高炽上了一课。 虽然主讲人是燕王妃,但让朱高炽领会坑人髓的还是孟清和这个助教。 燕王府的忆苦思甜活动很快传遍了整个北平城,守城的将士看着手里的两合面馒头和白面饼子,动得下了热泪。 王妃和世子吃高粱饼子和粟米,却给他们吃白面,士为知己者死,必须以身相报! 城中的居民也是大为动,所谓上行下效,寻常民户不论,很多家底丰厚的人家也开始食用高粱粟米,还掺杂着荞麦等物。 城外的村屯听到消息较晚,里中老人凑到一起商量,纷纷将家中的白面和贵的稻米放上牛车,运到城中给王府,名曰“劳军”。 孟家屯如今已是里中之首,别说孟清和,便是孟虎和孟清江摆出来,孟氏族人说话的声音都比别人响亮。 孟重九和里中老人们坐在一起,吧嗒了两口烟袋,面上不显,心中也是得意。 看吧,咱孟家出了好儿郎,在谁面前都能抬头。 不是没有说酸话的,毕竟造反这事谁能拿得准? 可也只能私下里说说,自己可是在燕王的地盘上,朝廷几十万大军都打不下北平城,说不得燕王就是那些相士口中的真龙。 里长见着孟重九也是一副笑模样,听孟重九建议各家出些粮食劳军,还要大张旗鼓的送进城,有些犹豫。 但九名甲首和老人接连对此表示同意,里长想反对也没有立场。 各村屯都有壮都被调到城中,粮食送去,多少也是为宗族子弟考虑。不求像孟十二郎一样加官晋身,至少也能同人结些善缘。 “劳军”的说法是孟王氏告诉孟重九的,而孟王氏则是从孟清和的家书中看到的。 随燕王前往大宁之前,孟清和一连送出了三封家书。除了修造围墙角楼,书写木牌,但凡是能想到的,他都写了下来,不说一定用得上,至少不要事到临头没有应对的办法。 同众人商定每个村屯出粮多少之后,孟重九就不再轻易开口。其他人看他这副老神在在的样子,心中不免慨,出了一个十二郎,孟氏一族都要发达了。 十一月庚午,燕王率领的大军抵达孤山,被奔腾的滦河挡住了去路。 燕军身后,都督陈晖率领的骑兵仍在冰天雪地里漫无目的的找人。 对不习惯北方气候的南军来说,恶劣的雪天当真是一种折磨。很多人冻得手脚发紫,身上的棉衣也不够厚实。但军令如山,主帅亲自下令阻截,做下属的就不能违抗。 没有确切的情报,只能撞大运,找吧! 一次偶然,陈晖派出的几股小队骑兵发现前方不远处有大量的马蹄印,虽然被大雪掩盖不少,仍能辨别出是沿孤山方向而去。 “必定是燕逆!”zgXxh.org |